近日,杭州原创育儿微短剧《成长的小脚丫》在网上掀起一波热评。作为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杭小育剧场”精心打造的原创育儿微短剧,12集的育儿场景引发不少家长共鸣:“抱起娃没法上班炒股杠杆什么意思,上班没空带娃,入托难、入托贵的难题要怎么解?”
婴幼儿是社会最柔弱的群体,也是重点呵护对象。2024年,杭州连续第五年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内容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打造“善育在杭”品牌,围绕“缓解入托难、减轻入托贵、增强托得好”三个目标,高质量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建设。
“我们正从均衡配建、精准服务、普惠价格、医育结合等八个维度出发,打造便捷、安全、科学、多层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4年末,全市共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65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92家、婴幼儿成长驿站782家,总托位数达5.9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7个,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坚持广覆盖、全周期
努力实现“托得便”
“我们家菲菲刚满6个月就来上乳儿班了,现在都已经学会走路了。”杭州市民汪女士休完产假准备重返职场,将女儿“托付”给家门口的上城区凯心果托育园,“上班时送去,下班后接回家,刚好和工作无缝衔接。”
展开剩余81%在杭州,6个月大的“毛毛头”就有托班可以上。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托育服务供给存在的盲区,特别是2岁以下托育服务相对薄弱的情况,杭州通过盘活资源,社区、单位两端发力,提高托育服务的便捷性。
在社区端,杭州积极规划配建指标,实现场地“社区嵌入”。新建、已建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15、10平方米要求配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目前,新建居住区已同步规划配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用房385处、面积达8.9万平方米。
同时,挖潜已建居住区金角银边,配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建成公建民营型社区普惠性托育机构115家。如拱墅区登云阁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将停车场“变”为普惠性托育园和婴幼儿成长驿站,装修后引入第三方托育品牌免费使用。
在单位端,杭州多部门联合印发《杭州市推进用人单位托育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已有47家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提供托育机构,实现“带娃上班”;12家医疗机构成立“全市卫健系统托育服务联盟”,推动就近入托、资源共享。
开在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内的优优托育园,于2024年9月在全省率先推出“夜托”服务,为18—36月龄的幼儿提供17∶30—24∶00的夜间托育,目前已开放10个托位。“来咨询的家长很多,大多是要上夜班的宝爸宝妈。”托育园负责人说。
2岁以下的“小月龄托”,主要是为了缓解广大婴幼儿家庭产假结束后没人带娃的困境。在拱墅区率先试点开展规范化小月龄托育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加快推进2岁以下托育服务,注重环境创设和人员能力的提升,开展小月龄托育从业人员培训16场、1378人次。
同时,支持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到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育跟诊”学习,了解小月龄生长发育重点和营养喂养要点。目前,全市2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6647个,较2023年末增长了2倍多,有效促进职场产假与“乳儿班”托育服务供给在时间上的无缝衔接。
立足多层次、多元化
努力实现“托得起”
入托价格是影响家长送托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家门口、单位旁有了托育机构,怎样通过“降本增效”,让家长“托得起、愿意托”?
近年来,杭州在全国率先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普惠认定和精细化财政补偿办法,普惠收托每人每月可获300—900元不等的补助。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收托补助1.07亿元,普惠托位占比达82%,托育服务平均价格从3500元/月下降到2300元/月。
2024年9月起,杭州开展普惠托育“降本增效”行动,属地政府、举办方、运营方共同分担办托成本,鼓励街道社区、用人单位腾挪空间办托,严格通过招投标、竞品质等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拎包入驻”,免除运营方场地租金、室内外装修、水电气能耗、从业人员培训等多项费用,进而降低保育收费。
目前,全市首批已有47家机构参与该项行动。例如,在西湖区阳光社区,文新街道免费提供室内外600平方米场地,引进第三方品牌开办普惠性托育园。政府给予装修补贴、承担水电气费用、提供免费培训并减免卫生检测费用等。该园区在降低运营成本后,托大班的保育费由原先每人每月3280元降至2750元,同时有余力开设托小班和乳儿班,向小月龄延伸托育服务。
杭州不仅补“供方”,还补“需方”。2024年9月起,杭州面向西部五区、县(市)婴幼儿家庭发放养育照护券,包括为普惠性托育机构入托的婴幼儿发放每月600—1000元的托育券和每年40元的发育筛查券。
淳安县初本托育园2023年在托幼儿28人,托育券发放一个月后,2024年10月在托人数上升至45人。与此同时,该园区托小班、混龄班的保育费由原先每人每月1460元、1160元分别降至660元、560元。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部区、县(市)已有超2万人次成功申领养育照护券,家庭养育负担明显减轻。“家长对这项政策普遍表示欢迎和支持,我们将持续关注养育照护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确保政策‘应享尽享’。”
依托专业化、数智化
努力实现“托得好”
“不仅医护人员有‘规培’,我们保育师也有‘规培’了。”前不久,来自滨江区一家托育园的保育师参加了第三期杭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班,杭州托育人才培养正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培养之路。
2024年,杭州引进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培训项目,启动为期3年“线上理论+线下实操+骨干专训”相结合的托育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行动。40余位国家级婴幼儿健康发展领域专家入驻,全市30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
得益于此次培训,萧山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负责人感受到,针对入托的发育偏离的幼儿提供专业的康复和指导更为得心应手了,推动相关托育园暖心提供院内康复治疗接送服务。目前,全市8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开展“融合托育”试点,28名发育迟缓、偏离的婴幼儿通过个性化融合照护,创造同伴间模仿学习机会,婴幼儿运动、语言、社交能力等得到明显改善。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依托各级妇幼保健院、“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婴幼儿成长驿站,建立“1+1+X”的医育结合指导体系。比如在建德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托育园,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保健医生每月按时到托育园“查房”,定期为幼儿做生长发育筛查和健康指导。
作为全国首个婴幼儿养育照护动漫形象,“杭小育”被打造成AI数字人,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科学育儿服务。婴幼儿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开展“医育结合”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形成健康管理闭环。
为了让家长托得更加安心,杭州加强对婴幼儿出入园、餐食等服务重点环节把控,防范安全风险。在全国率先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餐饮配送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还为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婴幼儿成长驿站购买责任保险,在全市范围内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启用人脸识别智能设备。
今年,杭州将加快推进杭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公建公营办托模式探索;深化医育结合,为2岁以下托育服务、发育偏离婴幼儿融合托育服务提供专业支撑;继续向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发放托育券,切实减轻养育负担;深化“杭小育”AI数字人,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服务。
(图片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炒股杠杆什么意思
发布于:北京市